关注个体发展,促进健康成长——基于幼儿运动学习发展个案跟踪分析
关注个体发展,促进健康成长
——基于幼儿运动学习发展个案跟踪分析
李丽玲
漳州市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
一、研究背景
一次,笔者到云霄县实验幼儿园参观时,中班正在开阔的户外场地上开展平衡游戏活动。教师利用碳木梯、平衡木等本土资源,让幼儿自由组合并在有一定高度的平衡木上练习攀爬、走平衡等。笔者观察到一名男孩接触碳木梯和平衡木组合时,战战兢兢,犹豫着不敢上木梯。凭借职业敏感性,笔者判断该男孩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性存在一定问题。为了跟踪并帮助该男孩,让他能够勇敢地战胜困难、完成走平衡的任务,笔者在园长和两位带班教师的帮助下,开始了一系列的观察。
二、研究方式
由于工作和时间的关系,笔者无法全程在场跟踪,故委托该幼儿园蔡亚华园长及该班级教师柳碧珊、张巧云,负责全程跟踪并记录该男孩的一系列表现,一方面通过拍摄录像留下宝贵的现场资料,另外一方面通过填写《幼儿运动学习发展个案跟踪记录表》,详细记录引导过程。
表1 幼儿运动学习发展个案跟踪记录表
三、研究过程
本次研究分为5次观察(具体见“表2”),历时近半个月。通过录像进行个案跟踪,观察并分析该男孩运动学习状态并进行个别指导。笔者通过与该园教师及时沟通,及时寻求科学的指导方式,最终,男孩在教师们的引导和鼓励下,克服恐惧心理,从不敢接触到逐步勇敢地完成高空平衡走任务;从哭着被动参与运动到能够较独立完成挑战,从而逐步获得运动成功的喜悦。
表2 幼儿运动学习发展个案跟踪时间表
四、案例实录
第一次观察:2017年11月17日上午。
在教师的鼓励下,该男孩终于敢参与攀爬运动。在爬木梯时,为了寻求平衡感,他张开双臂,在走第一小段较低平衡木时一小步一小步地挪动,小心翼翼;碰到平衡木的交接处他迟疑了一下,蹲下扶着木梯两边的把手走过,在走的过程中两手经常情不自禁地想抓住前面小朋友寻求保护,连瞟一眼旁边的小伙伴的眼神都是那么尴尬。整个过程中,男孩异常地紧张、不安。在走第二段较高平衡木时,男孩趔趄了一下居然跨上去,没想到那一瞬间他害怕了,表情僵硬,不知所措,第一反应是左脚弯曲下蹲,尝试了几下,感觉不安全,干脆双手扶着梯子、整个屁股坐在平衡木上,手脚也伸直,尝试利用臀部的力量控制双手扶梯向前移动,发现还是不行就往后退,最后他坐在平衡木上号啕大哭。在教师的牵手下,他边哭边完成后半段的平衡走的任务,一下木梯还抱着教师哭泣了很长时间。
第二次观察:11月21日上午。
第一次活动,男孩还是能比较自如地爬上木梯,但走到第一阶段的平衡木中间突然驻足不动。虽然其他小朋友一直鼓励他,教师也站在平衡木的交接处亲切地鼓励(“老师在这里等你哦”),迟疑了一会儿终究还是哭了。第二次活动,男孩在教师的牵手和声声“真棒真棒”的鼓励下完成挑战,在顺利完成第一段平衡木的任务后,走到第二段较高的平衡木,男孩还是很紧张,虽然牵着教师的手,但连续两次用右脚尝试走上去又放弃。在“老师在这里保护你哦”的语言暗示下,男孩终于勇敢跨上去,但走的过程中还是异常紧张和不安,在快到达目的地时还摇晃了一下,差点摔倒。不过这次完成任务后他没哭,还为自己的小进步微微一笑。
在接下来的三天,不管教师如何鼓励,男孩一直不敢参与平衡木的活动。为了调节男孩的心理状态,笔者在跟教师商量后,要求教师暂停要求男孩完成平衡走的任务,而让他自主选择其他活动项目。教师在随后同男孩家长的沟通中,了解到男孩父母亲长期在外地工作,男孩从小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因隔代教育的宠溺造成孩子性格内向、胆小、固执、缺乏安全感。
第三次观察:11月28日上午。
隔了一周,男孩还是没克服心理障碍,走到第二段平衡木时停下来,哭着说:“我不走。”即使在教师双手牵引下完成了整个任务,但一下木梯就抱住教师,整体运动状态还是紧张、害怕。为了舒缓男孩的紧张心理,教师鼓励男孩到该园的“将军山长城”去看看风景,锻炼站在高处的胆量,以克服恐高心理。男孩开心地爬上“将军山长城”并拍手微笑,但当教师希望引导他从“长城”的另一端滑梯滑下来时,马上着急地摇摇头说“不要”并转身离开。
第四次观察:11月29日上午。
为了更好地让男孩适应走平衡木并具备一定的平衡能力,今天活动前教师让男孩在幼儿园的黄色地标上练习按规定路线走。男孩开心又自如地来回走动,嘴上念叨着:“可好走了。”但一上攀爬架,男孩的状态马上相对拘谨、小心翼翼,在第二段的交接处还是不敢跨越,但相对前三次观察已经略有进步,至少能独立行走第一段较低的平衡木,而且不哭。
第五次观察:11月30日上午。
今天,男孩照样能独立走完第一段平衡木,但在第二段交接处还是没办法跨越,紧张地蹲下,双手扶着木梯,一直不安地看着教师,用摇头回应教师的鼓励,在教师一根手指的牵引下爬上去后一直不敢放手。在小朋友的加油声和教师的鼓励中,男孩最终用近半蹲的姿势,独立完成了任务。在下楼梯的那一刻,男孩露出放松自豪的笑容。
五、案例分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健康领域“动作发展”的“目标1”中指出幼儿应“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利用走平衡木、沿着地面直线行走等,能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走平衡木这个活动,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在整个案例的五次观察中,我们明显地感觉到男孩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以完成任务,说明身体素质没问题,但我们从他的神情、肢体、动作可以发现,男孩已经快达到他的心理承受极限,再增加难度就不适应了,即使是最后一次完成挑战,也是在极度紧张状态下完成的。男孩有较为明显的恐高倾向。根据托尼·W.林德的以游戏为基础的跨学科评价(TPBA)观察指南,笔者对该男孩以上五次观察作如下评价分析。
(一)该男孩在运动过程中是紧张的、不安的
从第一次观察中男孩寻求教师和其他幼儿保护的神情、坐在平衡木上不知所措的样子,以及第二次和第三次观察中男孩走一段哭一段的表现,行走时突然下蹲、弯腰、驻足不动等动作,可以看出男孩在这个项目上没有达到同龄幼儿的运动水平。根据TPBA观察指南里感觉运动中“能察觉出哪些地方或动作是不安全的,哪些动作是不安全的”的评价指标,可以看出男孩在运动中极度缺乏安全感。我们在第一次观察中还发现男孩走第二段较高平衡木时,明显感觉紧张不安,一瞬间表情僵硬、不知所措,下意识地左脚弯曲下蹲,向前尝试伸缩了几下,觉得还是不安全,干脆坐下。男孩的表现,反映了这个年龄段幼儿已经能根据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判断哪些地方和动作是安全或不安全的,由此可判断男孩有恐高心理。
(二)该男孩在运动中表现是较弱的、被动的
我们从观察中发现该男孩在运动过程中的表现相对较弱。其一,大部分同班幼儿的整个运动频率较频繁,而该男孩明显较少;在活动中大部分幼儿走平衡木时有叉腰走、有张开双手走,甚至部分幼儿在等待男孩时直接从平衡木上跳下来,而男孩则一直避免做抬脚、爬、滑等动作,甚至很多动作需要求助教师和同伴帮助。其二,男孩从一个姿势变为另外一种姿势时动作不协调。第一次观察中,男孩在接近第二段较高平衡木的交接处,欲跨上去时趔趄了一下;第二次观察中我们看到在接近第二段较高的平衡木时他连续两次用右脚尝试走上去又放弃,在下木梯时还绊了一下,差点摔倒;在第四次和第五次的观察中,在平衡木的第二段交接处还是没办法跨越,紧张地蹲下双手扶着木梯。
(三)该男孩在运动中肌张力降低且异常
我们在五次的观察中可以发现,该男孩在走平衡木时抬头有困难,而且整个身体姿势下沉,在运动过程中身体的一侧明显比另一侧僵硬,而且双腿明显比上肢僵硬,在走平衡木的过程中经常情不自禁一只手握拳且基本上是弯腰和半蹲着完成任务,甚至有强烈的依靠倾向,走到一半经常需要拉着教师的手才敢走。在第二次的观察中,男孩因为害怕还有W型坐式的动作出现,明显有平衡障碍,对照(TPBA)观察指南中的感觉运动发展指标可明显判断出该男孩的肌张力降低且异常。
六、启示与反思
(一)科学评估动作发展水平,对幼儿提供个性化指导
从以上案例实录和分析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全班的大多数同龄幼儿,不管男女、个头高矮,在整个攀爬、走平衡活动中,动作是协调的、表情是轻松自然的,甚至个别能力较强的幼儿还会在平衡木上变换各种动作。相比之下,该男孩整个运动中的表现是紧张、害怕、被动的。根据以游戏为基础的跨学科评价(TPBA)观察指南可看出该男孩的感觉运动表现是有障碍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基于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给予适宜的引导支持。在观察期间,该班级的两位教师能根据男孩的发展水平,进行个别有效的指导。在第一次观察后,男孩不愿意再参与此项目的活动,教师没有强迫孩子,而是让他自由选择其喜欢的活动,并及时了解到该男孩特殊的隔代家庭教育背景,与家长共同分析其胆小、固执、不自信的性格形成原因,通过家园共育,共同帮助男孩克服困难。在整个观察中,我们看到该班教师使用了“两只手……一只手……一根手指头……放手”渐进的牵引支持;在第三次、第四次观察中为了更好地让男孩适应平衡木项目,教师采取让男孩在降低高度的平衡木上反复练习、在校园的黄色地标上练习按规定路线走、在“将军山”上练习爬等由易到难的教育策略,男孩最终获得了有效的发展。
(二)营造爱的教育环境,关注幼儿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2016版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第三十二条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当充分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根据幼儿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研究有效的活动形式和方法,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师不应单纯追求结果,应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关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心理健康的发展。在整个观察中,我们从老师的牵手、微笑、拥抱、点头、拍手等动作,“老师在这里等你哦”“你真棒”“你可以的”“老师在这里保护你哦”等语言暗示,以及提醒能力强的幼儿不要晃动等教育行为中,深深感受到教师对男孩的爱和鼓励,所以每当男孩遇到困难时眼睛总是不经意地寻找老师。在一摇头、一点头的师幼眼神互动中,男孩获得鼓励、安慰。在教师的影响下,班级的幼儿也经常自发为男孩鼓励加油、牵手,营造了团结互助、合作友爱的氛围。温馨宽松的运动学习环境,让男孩充分感受到关爱,有利于其缓解紧张情绪,克服心理障碍,获得较快的进步。
(三)及时调整教育策略,确保幼儿的安全和健康发展
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户外体育活动过程中,如果碰到困难和疑惑一定要及时请教专家,通过专家的解读和评价,及时调整教育策略,确保幼儿的安全和健康发展。笔者和该班两位教师在观察该男孩运动的特殊案例后,不间断地与省、市有关专家互动,通过微信、视频、QQ等方式沟通交流,了解到男孩的平衡能力较差,是与其身体素质、运动负荷、心理负荷有关系,虽然平衡能力练习的运动负荷较低,但需要较大的心理负荷,一定要区别对待。笔者和教师们根据专家的建议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克服了引导过程中过急的心理,放慢对男孩的要求,而是通过调整高度,引导其爬“长城”、平地走黄线、平地走独木桥等,帮助男孩克服恐高心理,慢慢等待他的进步。
(文中的使用的录像、观察记录等资料由云霄实验幼儿园蔡亚华、柳碧珊、张巧云三位老师提供,深表感谢!)
参考文献
[1]托尼·W·林德.在游戏中评价儿童:以游戏为基础的跨学科评价法[M]. 陈学峰、江泽菲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吴梅香 张菲菲)
用户登录